学术之星

首页 >> 学术之星 >> 正文

【星迹】首届学术之星获奖者—王守志

编辑:于帆 浏览: 发布时间:2019-12-17


因为热爱 所以非凡


    编者按:虽然首届学术之星奖评选已经结束,获奖者也都在悄然前行,继续他们对更美星空的无尽探索。无意间,当我们仰望星空,回溯过往,星星依旧在闪烁。在我们喜迎第二届学术之星的欢愉时刻,让我们重温首届获奖者们的闪光星迹,启动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星之旅。愿每一位山大研究生都成为自己学术夜空中最亮的星!



王守志,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为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2015级博士研究生,师从郝霄鹏教授,研究方向为金属氮氧化物在电化学能源存储领域的研究。首次将氮化镓晶体材料应用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赝电容存储机理。提出一种普适高效的氮氧层策略,解决了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在储能过程中体积膨胀的瓶颈问题。该研究工作引起了华为集团关注,正在商讨合作事宜。迄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包括Adv. Mater.(2篇), J. Mater. Chem. A(2篇), Small等知名国际期刊,累计影响因子105.8,SCI引用次数超过200次,研究工作先后被《能源学人》和《新材料》专题报道。曾获首届山东大学“学术之星”,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大学“五四杰出青年”,山东省优秀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018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


在山东大学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们在聆听校长的临别叮嘱时听到了这样一个名字:“晶体材料研究所的王守志同学,你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9篇论文,累计影响因子95.22,让晶体材料这张山大名片更加闪亮。”偌大的体育馆内响起了一阵赞叹,伴随着观众席上爆发的热烈掌声。拨穗、正冠、接过博士学位证书、与校长和导师们合影……王守志为自己的博士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最爱的那句话是:‘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如果没有来到这里,我可能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回望过去的奋斗与成长,他一路以来的刻苦钻研都化为此刻的甘甜。



带着家国情怀去做研究

王守志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不计其数,谈起此前获得的山东大学学生“五•四”青年科学奖,他还是非常重视:“每一次获奖,都让我觉得很荣幸,但这次获奖我不仅感到幸运和荣耀,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责任。”作为博士生,他时刻关注时事新闻,通过媒体了解国家大事。面对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战,他强烈感到要通过所学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晶体材料实验室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相关领域被卡脖子。”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守志被授予五四青年奖,使他更加感到重任在肩,使命当前。但对于王守志而言,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有担当、有责任、有作为的青年,尽己所能报效祖国。

心怀热血的王守志,在学术道路上却始终默默耕耘、不紧不慢,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培养之后,王守志的科研之路也越走越宽。2016年,他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的文章是世界上首次报道晶体材料应用到能量存储领域的相关成果。今年年初,王守志在此期刊上再次发表题为《提升过渡金属氧化物电化学储能性能的新策略》的文章,该成果为制备其他高性能电极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促进该类材料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看来,研究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产业化,而实现产业化并不是在实验室里埋头研究就能完成的,需要的是更多人的共同努力。王守志坦言,他的文章虽然获得了部分认可,但是只有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成就。当被问及该研究对于我国能源建设有怎样的意义时,王守志告诉我们,如果此类材料能够制备并且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未来手机电池的寿命可能会是如今的几十甚至上百倍。这对于我国新能源建设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意味着这意味着未来不用再担心电动汽车的续航和电池安全问题,对如今的产业方式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推动力。

2016年,王守志受邀参加《Nature》能源材料国际会议并作口头报告。回想起规格如此之高的国际学术舞台,王守志对那段经历仍然记忆犹新:“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第一次听全英文的学术报告,也是第一次在顶级学术平台上作报告,是某种意义上的一次朝圣。”在王守志看来,他是希望通过这次报告能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现给世界,让世界其他国家可以看到中国的科研实力与成绩。同时,他对学术和科研保持着乐观且开放的态度,他认为一味地闭门造车对科学进步并无好处,只有通过分享和交流才能使得科研获得源源不断的进步动力。于是,王守志不断将自己的所学所得所悟付诸于笔墨,写出一篇又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推动中国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在山大碰到许多幸运

来到山大后,王守志将自己的身心都投向了科研与学术,并且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节奏。在山东大学,王守志认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自己的导师——郝霄鹏教授。谈起郝霄鹏教授,王守志嘴角不由自主地泛起了笑容。在他看来,导师虽然平常更多的是以一种严肃、威严的形象出现,但王守志却对导师有着特殊的印象和感情。“不管是论文发表,还是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无论什么时间老师总是会立刻给我打来电话。有好几次夜里两三点钟老师还挂念着我的事情,给我打来电话指导我的论文。”在王守志看来,山东大学的经历是一次宝贵的财富,而遇到郝霄鹏教授作为自己的导师则完全是幸运,“老师既在生活上对我们无微不至,又在学术上给予我们莫大的帮助。老师对于我而言,可能就像慈母和严父的集合体。”

        对山大怀有感激之情的他,心中总是放不下校园里的一点一滴。王守志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对于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王守志充满信心。当被问起在学习和科研方面有什么经验时,他略显腼腆地说:“爱上你做的事,并且要耐得住寂寞。”王守志最爱的书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他说在书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他看来,漫漫人生可能会遇到许多事,认识许多人,经历许多艰难困苦,享受许多欢欣喜悦,但每一个平凡人心中都怀着一份信念。无论遇到什么,经历什么,他都会保持这份淡泊与坚定,在这平凡的世界里慢慢成为不平凡的人。


其他相关报道:


百微山大视频:了不起的4.5V

https://mp.weixin.qq.com/s/3Rc1Nc0jCP5X3F-bD_jlVA

新华社毕业生特别报道:你有多热爱,就有多特别!

http://www.xinhuanet.com/2019-07/22/c_1124780422.htm

山大日记报道:山大“五•四”青年科学奖获得者 王守志

http://www.view.sdu.edu.cn/info/1012/118092.ht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